“国内能炒以太坊嘛?”——这个问题,自2021年国内加密货币市场经历重大政策调整以来,一直是许多投资者和爱好者心中的疑问,答案是明确的:中国大陆地区已经明令禁止了以太坊(以及所有其他加密货币)的“炒币”及相关交易活动。 但这背后涉及的政策逻辑、市场现状以及投资者的选择,值得我们更深入地探讨。
政策回顾:为何“炒币”在国内被叫停?
要理解当前状况,首先需要回顾一下相关政策:
- 挖矿禁令(2021年5月):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将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列为淘汰类产业,明确要求各地淘汰虚拟货币“挖矿”项目,这切断了加密货币在国内的“生产”源头。
- 交易所与平台禁令(2021年9月): 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份《通知》是核心,它明确规定:
- 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开展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业务、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业务、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撮合服务、代币发行融资及虚拟货币衍生品交易等均属非法。
- 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这意味着,即使投资者使用境外平台,也处于法律风险之中。
- 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活动,由个人自担风险。 这明确了投资者需要自行承担资金损失的风险,且不受法律保护。
《通知》的出台,旨在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从法律层面,“炒以太坊”等加密货币交易行为在中国大陆是被明确禁止的。

当前现状:“地下”市场与风险并存
尽管政策明令禁止,但仍有部分投资者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以太坊等加密货币的交易,这主要体现在:

- 境外交易所的使用: 一些投资者通过“科学上网”等手段访问并注册境外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如Binance、OKX、Coinbase等)进行交易,但这存在诸多风险:
- 法律风险: 如前所述,这种行为不受中国法律保护,一旦发生纠纷,难以维权。
- 安全风险: 境外平台鱼龙混杂,投资者可能遇到平台跑路、黑客攻击、被盗币等风险,且资金出入境本身也面临合规问题。
- 监管风险: 全球各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政策不一,境外交易所也可能面临所在国的严格监管甚至封禁。
- 场外交易(OTC): 部分投资者通过OTC方式与个人进行交易,但这同样存在较高的欺诈风险和资金安全风险。
- “地下”钱庄与跨境资金转移: 这类方式不仅违法,且极易涉及洗钱等犯罪活动,法律风险极高。
替代选择:合规参与区块链与数字经济的途径
虽然直接“炒以太坊”在国内被禁止,但这并不意味着与区块链技术或数字经济完全隔绝,国内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是持积极态度的:
- 关注区块链技术应用: 投资者可以关注国内在区块链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如供应链金融、数字政务、版权保护、物联网等)方面的领先企业和项目。
- 数字人民币(e-CNY): 作为央行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是国内重点推进的法定数字货币,其发展和应用值得关注,这是合规参与数字经济的体现。
- 合规金融产品: 部分金融机构可能会推出与区块链技术、数字经济相关的合规理财产品(需注意甄别,并非直接投资加密货币)。
风险提示与理性看待
对于仍想参与以太坊等加密货币交易的投资者,必须清醒认识到:
- 法律风险是首要风险: 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规,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构成犯罪。
- 市场风险极高: 加密货币价格波动剧烈,投资价值不稳定,极易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 平台与安全风险: 境外交易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难以保障,个人资产安全面临严峻考验。
- 信息不对称: 国内投资者获取境外加密货币市场的信息渠道有限,易受误导。
“国内能炒以太坊嘛?”——答案清晰且肯定:不能,也不被允许。 国家出于防范金融风险和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考虑,已全面禁止了加密货币的交易和相关业务,任何试图绕过监管参与“炒币”的行为,都将面临法律风险和财产损失的可能。
作为投资者,我们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远离非法金融活动,与其在灰色地带冒险,不如将目光转向合规、健康的投资渠道,关注国家支持的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这才是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理性选择,要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警惕“一夜暴富”的神话,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