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还能挖矿吗?”——这个问题自2022年9月“合并”(The Merge)事件发生后,便成为了全球加密货币社区热议的焦点,对于许多曾经依赖以太坊挖矿获取收益的矿工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时代变迁的信号,如今,以太坊是否还能进行挖矿呢?答案是明确的:传统的、基于工作量证明(PoW)的以太坊挖矿已经正式结束,但“挖矿”的概念在以太坊生态中以一种新的形式延续着。

“合并”的里程碑:从PoW到PoS的彻底转型
要理解为何以太坊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挖矿,首先要了解“合并”的意义,2022年9月15日,以太坊完成了其最具雄心的升级——从工作量证明(PoW)共识机制转向权益证明(PoS)共识机制,这一事件被社区命名为“合并”。
- PoW时代: 在PoW机制下,矿工们利用强大的计算机(GPU或ASIC)竞争解决复杂的数学难题,第一个解决问题的矿工获得创建新区块的权利和相应的以太币奖励,这个过程被称为“挖矿”,它消耗大量电力,但确保了网络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
- PoS时代: “合并”之后,以太坊不再依赖“挖矿”来创建区块,取而代之的是,验证者(Validator)通过锁定(质押)一定数量的以太坊(目前至少32个ETH)来参与网络共识,系统会根据验证者质押的ETH数量、在线时间和行为表现等,选择验证者来创建新区块并验证交易,验证者可以获得奖励,但也可能因恶意行为而被罚没质押的ETH(这一过程称为“削减”)。
从技术层面和官方定义上讲,以太坊的原生挖矿(PoW挖矿)已经不复存在,任何声称可以“挖矿”以太坊的主流网络都是不准确的。
“合并”后,以太坊矿工何去何从?

“合并”对于那些投入巨资购买矿机、运营矿场的以太坊矿工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因为以太坊PoW链已经停止运行,他们的矿机再也无法用于以太坊的区块生产,只能转向其他支持PoW的加密货币进行“挖矿”,如ETC(以太坊经典)、RVN( Ravencoin)、KAS(Kaspa)等,这些币种的价值、网络算力和收益通常远不及昔日的以太坊,许多矿工因此面临巨大的亏损和转型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合并”后,社区中出现了一些试图通过“硬分叉”恢复以太坊PoW链的声音,甚至推出了所谓的“以太坊PoW”(ETHW)等代币,但这些分叉链并未得到以太坊核心开发团队和社区的广泛认可,其价值、安全性和生态完整性都远不及原链,更像是一种投机行为,而非真正的“以太坊挖矿”。
“挖矿”的新篇章:质押与生态中的机会
虽然传统的以太坊挖矿结束了,但“为网络做贡献以获得奖励”的模式依然存在,只是形式变了:

-
质押(Staking)—— 新的“挖矿”方式: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现在参与以太坊网络安全并获得收益的主要方式是成为验证者或通过质押服务商(如Lido, Rocket Pool, Coinbase Kraken等)进行质押,质押者将ETH锁定,帮助维护网络安全,并赚取新发行的ETH作为奖励,相比PoW挖矿的高门槛(昂贵的矿机、电费、运维),质押的门槛相对较低(即使是少量ETH也可以通过质押池参与),但成为验证者需要至少32个ETH且需要保持在线运行。
-
Layer 2与生态中的“类挖矿”机会: 以太坊主层(Layer 1)转向PoS后,其扩展性Layer 2解决方案(如Arbitrum, Optimism, zkSync等)蓬勃发展,这些Layer 2网络本身可能采用不同的共识机制或侧链技术,其中一些可能会为参与者提供类似“挖矿”或“奖励”的机会,例如通过提供流动性参与DeFi协议、作为排序器(Sequencer)参与排序服务、或者参与某些Layer 2网络的特定激励计划等,这些机会属于以太坊生态的衍生,并非以太坊主网的挖矿。
-
历史纪念与特定场景: 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项目或社区出于纪念或特定实验目的,构建小型的、基于以太坊PoW历史的测试链或私有链,但这仅限于技术探索或怀旧,不具有实际的经济价值和广泛意义。
旧时代落幕,新生态开启
“以太坊还能够挖矿吗?”这个问题的核心答案已经清晰:以太坊原生的、基于PoW的挖矿时代已经彻底结束。 “合并”是以太坊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大幅降低了网络的能耗,还为未来的升级(如分片、更低的费用等)奠定了基础。
对于曾经的矿工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转型期,需要寻找新的方向或退出,而对于整个加密世界而言,以太坊的PoS转型标志着区块链技术向更高效、更可持续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虽然“挖矿”这个词似乎离以太坊远去,但通过质押和参与日益丰富的Layer 2生态,用户依然有机会以新的方式参与到以太坊网络的建设中,并分享其发展带来的红利,以太坊的故事,在PoS时代,正翻开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