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天,河北唐山的一则消息意外冲上财经版面:这座以“钢铁”闻名的工业重镇,竟成了国内“以太坊挖矿”的隐秘聚集地,矿场主们看中这里廉价的电价与过剩的工业产能,将成千上万台矿机搬进废弃厂房,试图在数字货币的淘金热中分一杯羹,这场“钢铁之城”与“数字矿工”的相遇,很快演变成一场关于能源、政策与未来的博弈。
唐山挖矿:从“钢花”到“矿火”的产业迁移
唐山,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GDP常年位居河北首位,却也背负着“高耗能”的标签,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推进,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面临减产压力,大量工业用电指标闲置,2021年以太坊价格飙升至历史新高,带动“挖矿”产业对电价的敏感度达到极致——每度电成本哪怕降低0.1元,矿工的利润空间就能扩大数个百分点。

一条隐秘的产业链在唐山悄然形成:矿场主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以“工业用电”名义申请低价电力,将废弃的厂房、仓库改造成矿场;矿工们从全国各地涌入,带着攒好的显卡、ASIC矿机,24小时不间断地运行“挖矿”程序,据当地知情人士透露,唐山某大型矿场的算力曾占全国以太坊矿工总算力的3%以上,单日耗电量相当于一个小型城镇的日常用电。
这种“借壳用电”的模式,让唐山一度成为矿工口中的“电力洼地”,但繁华背后,是能源的巨大消耗与政策的悬剑。

能源之困:挖矿的“黑色”成本与“绿色”争议
以太坊挖矿依赖“工作量证明”(PoW)机制,矿机通过复杂计算争夺记账权,这个过程极度耗电,据剑桥大学研究数据,2021年全球比特币挖矿年耗电量相当于挪威全国用电量,而以太坊作为第二大公链,其挖矿耗电量也足以支撑一个中等规模省份。

唐山作为传统能源大省,电力结构仍以火电为主,矿场的大规模接入,不仅加剧了本地电力供应压力,更与“双碳”目标背道而驰,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明确要求“严禁新增虚拟货币‘挖矿’项目,并将存量项目逐步退出”。
唐山迅速响应:短短一个月内,全市数十家“以挖矿为名”的用电项目被叫停,电力部门对高耗能企业开展拉网式排查,部分矿场主因“窃电”“违规用电”被调查,曾经灯火通明的矿场,一夜之间只剩下堆积如山的矿机与空荡的厂房,这场“挖矿热”的退潮,暴露出数字产业与传统能源结构之间的深层矛盾。
转型阵痛:从“挖矿”到“挖数据”的探索
唐山的“以太坊挖矿”热潮,本质上是传统工业城市在数字经济浪潮中的迷茫与试探,面对“双碳”约束与产业升级压力,唐山开始思考:如何将自身的能源、算力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数字竞争力?
2022年以来,唐山提出“东数西算”承接地的战略定位,利用废弃钢铁厂改造数据中心,发展“绿色算力”,某钢铁企业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将高炉余热转化为数据中心电力,PUE值(能源使用效率)降至1.2以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当地政府鼓励矿工转型,将手中的算力资源对接到人工智能、区块链应用等合法领域,参与“东数西算”工程。
这种转型并非一帆风顺,矿工的技术能力与政策认知存在局限,传统企业的数字化改造也面临资金与人才瓶颈,但唐山的探索为资源型城市提供了借鉴:数字产业的落地,不能只追求短期利润,而需与地方能源结构、产业规划深度契合,才能真正实现“绿色转型”。
唐山“挖以太坊”的故事,是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碰撞的缩影,它曾以狂热的姿态展现资本对数字资产的追逐,也以迅速的退警醒世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能脱离能源红线与政策导向,唐山矿场的“矿火”已熄,但“钢铁之城”对数字经济的探索仍在继续——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当人们提到唐山,想到的不仅是“钢铁产量”,更是“绿色算力”与“数字创新”的新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