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以太坊”这个词从极客圈的小众词汇,逐渐演变成全球科技和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时,背后离不开一群忠实的实践者、探索者和建设者——他们就是“以太坊玩家”,这个群体包罗万象,从早期的技术极客、寻求价值捕获的投资者,到如今的DeFi协议使用者、NFT艺术爱好者,以及构建去中心化应用的开发者,为了深入了解这个充满活力与变革精神的社群,我们走近了几位不同背景的以太坊玩家,聆听他们的故事、感悟与期许。
采访对象一:“老猫”——以太坊原教旨主义者与DApp开发者
“老猫”(化名)是2017年就接触以太坊的早期玩家,如今是一名专注于去中心化金融(DeFi)协议开发的工程师,当被问及最初为何被以太坊吸引时,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当时就觉得,这东西不一样,比特币解决了点对点的价值转移,但以太坊提出的‘世界计算机’概念,真正让我看到了区块链的无限可能——一个无需信任、公开透明、由代码自动执行的未来。”
回顾在以太坊上的“玩”法,“老猫”经历了从ICO狂热到DeFi summer的变迁:“早期就是各种‘空气币’炒作,亏了不少学费,但也快速了解了市场,后来DeFi兴起,尤其是Compound、Aave这些借贷协议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区块链技术真正能创造价值,改变传统金融服务的方式。”他坦言,作为开发者,最大的乐趣在于“用代码构建信任”,看到自己开发的协议被用户使用,并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

对于以太坊最近的“合并”(The Merge)及向PoS的转型,“老猫”认为是“里程碑式的一步”,虽然也关注着中心化质押的风险等问题,但他对以太坊生态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Layer2扩容方案也在快速发展,未来以太坊的处理能力和用户体验会越来越好,我们这些‘玩家’,也是生态的建设者,希望能为这个‘世界计算机’添砖加瓦。”
采访对象二:“小雅”——Z世代NFT收藏家与数字艺术爱好者
与“老猫”的技术视角不同,“小雅”(化名)是一位00后大学生,她踏入以太坊世界的大门,是缘于NFT。“最初是被朋友安利了CryptoPunks,当时完全看不懂,只觉得那些像素头像很特别。”小雅笑着说,“后来深入了解后,才发现NFT不仅仅是图片,它代表了一种数字所有权,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和收藏方式。”

对小雅而言,“玩”以太坊更多是体验数字文化的魅力:“我收藏了一些NFT,也参与过一些项目的社区治理,感觉自己是这个数字世界的一份子,看到自己喜爱的数字艺术家通过NFT获得认可和收益,真的很棒。”她也关注着GameFi和SocialFi,“觉得区块链能让游戏和社交更有趣,用户的付出能得到更公平的回报。”
对于以太坊的拥堵和高Gas费,小雅也有切身体会:“有时候想mint个NFT,Gas费比NFT本身还贵,确实有点劝退。”但她也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比如使用Layer2网络,“希望未来能更便宜、更流畅地体验这些应用,我觉得以太坊就像一个巨大的游乐场,虽然偶尔会排队,但里面的项目真的太吸引人了。”
采访对象三:“老李”——稳健型投资者与以太坊生态观察者

“老李”(化名)是一位有着传统投资背景的“60后”,他接触以太坊更多是出于对区块链技术前景的看好。“我不懂太多技术细节,但我相信以太坊作为‘公链之王’的地位,以及它所代表的去中心化理念的价值。”老李坦言,他的投资风格比较稳健,“以太坊是我数字资产配置中的‘压舱石’。”
在“玩”转以太坊的过程中,老李更关注生态的健康发展:“我会关注以太坊的升级路线、DeFi协议的锁仓量、NFT市场的交易数据等等,这些指标能反映出生态的活力。”他认为,以太坊的价值在于其庞大的开发者社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就像当年的互联网,谁能想到会发展出今天这样庞大的生态?”
对于普通投资者想进入以太坊世界,老李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不要盲目跟风,一定要学习,理解你投资的是什么,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只用你亏得起的钱。”他也表示,虽然现在市场竞争激烈,有Solana、Avalanche等其他公链的挑战,但以太坊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依然明显,“长期来看,我还是比较乐观的。”
从“老猫”的技术理想主义,到“小雅”的数字文化狂欢,再到“老李”的理性价值判断,我们看到了以太坊玩家群体的多元与包容,他们或许“玩”法各异,但共同的是对去中心化未来的憧憬与探索,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成长与贡献。
以太坊的旅程仍在继续,新的故事正在被书写,这些“玩家”们,既是故事的读者,也是故事的创作者,他们的脉搏与心声,正是以太坊生态不断演进、生生不息的最佳注脚,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以太坊的“江湖”必将更加精彩纷呈,而我们也将持续关注,聆听来自这个社群的更多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