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公共卫生危机、安全生产事故等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对传统应急管理体系的信息共享、协同响应、资源调配等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透明可追溯、智能合约等特性,为破解应急部门“信息孤岛”“响应滞后”“信任缺失”等痛点提供了全新思路,推动区块链与应急管理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革新的必然趋势,更是提升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区块链技术:应急管理的“信任基石”与“效率引擎”
应急管理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主体协同,传统模式下存在信息传递不畅、数据易被篡改、责任难以界定等问题,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分布式账本实现数据的多方实时共享与不可篡改,构建“去信任化”的协作环境。
在灾情信息收集中,传统方式依赖逐级上报,易出现数据延迟或失真,基于区块链的灾情信息平台可通过物联网设备(如传感器、无人机)实时采集数据,并自动上链存证,确保灾情数据从源头到终端的真实性,2021年河南暴雨灾害中,部分地方政府已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整合气象、水利、交通等多部门数据,为救援决策提供了更可靠的信息支撑。
智能合约功能可预设应急响应流程,一旦触发灾情阈值(如某地区降雨量超过警戒线),系统自动执行资源调配指令(如调度救援队伍、开放应急物资储备库),大幅缩短响应时间,避免人为干预的效率损耗。
区块链在应急场景中的具体应用实践
(一)应急指挥协同:打破“信息孤岛”,实现高效联动
应急管理需要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作战,而区块链的分布式特性可构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消防、医疗、交通、公安等部门可通过区块链节点接入应急指挥系统,实时共享救援现场视频、人员定位、物资库存等数据,由于数据上链后不可篡改,各方可基于同一份“可信账本”开展决策,避免因信息不一致导致的救援冲突。

在疫情防控中,区块链技术已被用于追踪密接人员行程、验证核酸检测结果等,某地推出的“健康码区块链系统”,将个人核酸检测数据、疫苗接种记录、出行轨迹等信息加密上链,既保障了数据隐私,又实现了跨区域互认,为精准流调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应急物资管理:全流程追溯,避免“调配黑洞”
传统应急物资管理常面临储备数据不透明、调拨流程繁琐、物资去向难追溯等问题,区块链技术可通过“一物一码”实现物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采购、入库、存储到调拨、运输、发放,每个环节均记录在链,形成可追溯的“数字档案”。
在地震救援中,通过扫描物资上的二维码,指挥方可实时查看帐篷、药品、食品等物资的库存位置、运输状态及签收记录,避免出现“物资堆积在仓库”或“重复调拨”等浪费现象,公众也可通过链上公开信息监督物资使用情况,提升透明度与公信力。
(三)灾后恢复重建:智能合约保障,精准赋能民生
灾后重建涉及资金拨付、项目招标、资源分配等复杂环节,易出现腐败或低效问题,区块链技术可将重建资金使用计划、项目进度、验收结果等信息上链,并通过智能合约实现“按进度拨款”:只有当项目完成阶段性目标并通过链上多方验证后,资金才会自动拨付至承包商账户,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区块链还可用于灾后产权确认、保险理赔等,通过将房屋产权数据、灾损评估报告上链,可实现快速理赔,减少受灾群众等待时间;在异地重建中,区块链可确保土地分配、住房安置等过程的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四)应急预案演练与优化:数据驱动,提升实战能力
传统应急预案演练多为“脚本化”流程,难以模拟真实灾情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孪生技术,可构建虚拟灾情场景,结合历史灾情数据、实时环境数据等,动态推演救援方案的有效性,演练过程中,各参与方的决策与行动均记录在链,事后可通过数据分析优化预案,提升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
区块链赋能应急管理的挑战与展望
尽管区块链在应急管理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技术、成本、标准等多重挑战:一是技术成熟度不足,区块链的吞吐量、延迟等问题难以满足大规模应急数据实时处理需求;二是数据隐私与公开的平衡,灾情数据涉及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需建立科学的数据分级共享机制;三是跨部门协同难度大,需推动统一的技术标准与政策法规,打破“数据壁垒”。
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区块链的深度融合,应急管理将向“感知—决策—行动”全链条智能化升级,基于区块链的“空天地一体化”应急监测网络,可实现对灾害的秒级感知与预警;智能合约与无人机、机器人结合,可自主完成危险环境中的救援任务。
区块链技术不仅是应急管理的“工具革新”,更是“治理范式”的转型,通过构建可信、高效、协同的应急管理体系,区块链将为提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供坚实支撑,让每一次应急响应更迅速、每一次救援更精准、每一次守护更有力,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数字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