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X月X日 星期三 晴
凌晨三点,我的“矿洞”——也就是那间被我改造成服务器兼卧室的小房间——依旧灯火通明,伴随着持续不断的嗡嗡声,像是某种不知疲倦的巨兽在平稳呼吸,这声音,源自于我书桌下那五块亮着幽幽RGB灯效的显卡,它们是我投身以太坊挖矿事业的本钱,也是我这段特殊“创业”旅程的见证者。
“以太坊挖矿日记”,这不仅仅是一份记录,更是一段充满未知、汗水与期待的日子,回想几个月前,当“挖矿”这个词还只是我脑海中的一个模糊概念时,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亲手搭建起这样一个“数字印钞机”(它更像是一台“数字吞金兽”)。

初入矿圈:憧憬与投入
最初被挖矿吸引,源于对区块链技术的好奇以及对以太坊未来价值的看好,那句“代码即法律”的理念,让我觉得这个由代码构建的世界充满了可能性,而挖矿,作为以太坊共识机制(PoW)下的重要一环,似乎能让我以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参与到这场变革中。
说干就干,我开始研究各种矿机配置、显卡性能、功耗散热,对比不同矿池的收益和费率,那段时间,我像着了魔一样,泡在各大矿工论坛,看技术贴,查参数表,预算一加再加,从最初的“试试水”心态,逐渐演变成一场“all in”的豪赌,省吃俭用,东拼西凑,终于凑够了五块RX 6600 XT显卡,一块入门级主板,一个足功率的电源,以及几台性能强劲的风扇。

矿机诞生:期待与忐忑
当所有硬件快递到家,我小心翼翼地将它们组装起来,第一次开机,看着主板自检通过,显卡依次点亮,风扇开始旋转,我的心跳都加速了,安装好操作系统,配置好挖矿软件(PhoenixMiner),输入矿池地址和钱包地址,点击“开始”的那一刻,屏幕上开始飞速滚动的哈希值,就像一串串跳动的音符,奏响了我挖矿生涯的序曲。
“Connected to pool! Successfully submitted share!” —— 当看到这条成功提交份额的提示时,我长舒了一口气,激动得差点叫出声,那一刻,所有的辛苦和投入都仿佛有了回报,虽然收益微乎其微,但那种亲手“创造”数字货币的感觉,无与伦比。
日常“运维”:琐碎与坚持

挖矿并非一劳永逸,日记的日常,渐渐被各种琐碎的“运维”工作填满。
- 温度监控:夏天是最难熬的,房间温度轻易就能飙到30度以上,显卡温度更是直奔80度,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监控软件,查看各个显卡的温度、功耗、风扇转速,稍有异常,就要赶紧检查散热是否正常,是否需要清理灰尘。
- 电费焦虑:五块显卡,加上其他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行,电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每个月收到电费单时,我的心都会揪一下,算上电费,到底能有多少净收益?这成了我每天都要反复计算的问题。
- 网络与软件:网络不稳定是矿工的大敌,一次断网可能导致好几个小时无法挖矿,错失收益,软件也需要定期更新,有时一个小的bug就能让整个矿机“罢工”,我还记得有一次,因为某个驱动版本不兼容,矿机频繁报错,我折腾了整整一个通宵才解决。
- 噪音困扰:持续不断的风扇声,对于睡眠较浅的人来说是一种折磨,我试过各种降噪方法,耳塞、降噪耳机,但效果甚微,久而久之,我也习惯了在“嗡嗡”声中入睡,在“嗡嗡”声中醒来。
收益波动:狂喜与失落
以太坊的价格如同过山车,挖矿的收益也随之起伏不定,当币价上涨时,看着钱包里逐渐积累的ETH,那种喜悦是实实在在的,感觉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我会反复计算,这些ETH未来能兑换成多少人民币,实现一些小小的愿望。
但币价下跌时的失落也同样真实,有时候辛苦挖了一周,扣除电费后收益寥寥无几,甚至微亏,那种挫败感油然而生,这时候,我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太冲动了?但看着那些日夜运转的显卡,想到自己对区块链的信仰,又咬牙坚持了下来。
时代的变迁:告别与思考
写这篇日记的时候,我得知了一个消息:以太坊即将从工作量证明(PoW)转向权益证明(PoS),也就是“合并”(The Merge),这意味着,像我们这样的显卡矿工,将永远退出以太坊的历史舞台。
心情五味杂陈,既有对一个时代的结束感到些许失落,毕竟这段日子投入了太多的情感和精力;也有对新技术的期待,毕竟PoS据说更加节能环保,也更符合区块链的发展方向。
回望这段“以太坊挖矿日记”,它不仅仅是一段逐利的经历,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让我对区块链、加密货币、硬件知识、能源消耗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体验过技术带来的乐趣,也感受过市场波动的残酷,那些与矿机为伴的日日夜夜,那些为了几度电费而精打细算的时刻,都将成为我记忆中独特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