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作为全球第二大公有链,其共识机制从工作量证明(PoW)向权益证明(PoS)的转型,曾是加密行业最具里程碑的事件之一,尽管“合并”(The Merge)后以太坊不再依赖“挖矿”,但回顾以太坊矿厂在全球的分布格局,不仅是对一段加密历史的梳理,更能揭示能源政策、产业生态与地缘经济对新兴技术发展的深远影响。
以太坊矿厂分布的核心特征:能源与政策的“双轮驱动”
在PoW时代,以太坊矿厂的分布并非随机,而是由两大核心因素决定:廉价能源的可及性与政策环境的包容性。

-
中国:曾经的“世界矿厂之都”
以太坊矿厂曾高度集中在中国,尤其以新疆、内蒙古、四川、云南等地区为主,这一格局的形成与当地资源禀密不可分:
- 新疆/内蒙古: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电力成本低至0.2-0.3元/度,吸引了大规模矿场部署,算力一度占全球的50%以上。
- 四川/云南:丰水期的水电资源(“丰水期电价”可低至0.1-0.2元/度)成为矿厂的“避风港”,每年5-10月,大量矿机从北方迁至西南,形成“矿机候鸟”现象。
中国完善的电子产业链(如矿机生产、维修)和早期对加密货币的相对宽松态度,进一步巩固了其全球矿业中心的地位。
-
北美:政策稳定与能源转型的“新势力”
随着2021年中国全面清退加密货币挖矿,北美(尤其是美国、加拿大)迅速崛起为以太坊矿厂的新聚集地,其优势在于:
- 政策环境:美国德州、怀俄明州等地出台友好政策,将挖矿视为“合法产业”,并纳入电网需求侧管理;加拿大则凭借低温气候降低矿机散热成本。
- 能源结构:德州丰富的页岩气、德州的风电及加拿大的水电,为矿厂提供了稳定且相对廉价的能源(部分区域电价0.05-0.1美元/度)。
据数据,2022年北美以太坊算力一度占全球的40%,大型矿企如Foundry、Riot Blockchain等通过自建矿场,进一步强化了该地区的产业集中度。
-
其他地区:分散化与特色化并存
除中、美外,中东、俄罗斯、南美等地也形成了小规模矿厂集群:- 中东(如阿联酋、伊朗):利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尤其是伴生气发电)和“石油美元”资本,吸引矿企布局,同时通过挖矿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
-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寒冷气候与核电资源结合,成为矿厂的理想选址,但受国际政策影响较大。
- 南美(如委内瑞拉、阿根廷):通过低电价(部分国家政府补贴电价)吸引小型矿场,但电网稳定性与政策风险仍是制约因素。
从“集中”到“分散”:矿厂分布的变迁逻辑
以太坊矿厂分布的演变,本质是全球资源再配置与政策监管博弈的结果:
- 中国“退场”与全球格局重塑:2021年,中国出于能耗双控与金融风险防控考虑,全面禁止加密货币挖矿,导致大量矿机、资本与技术外流,北美、中东等地凭借能源与政策优势,承接了这一轮产业转移,全球矿厂分布从“中国一家独大”转向“多极化”。
- 能源成本与环保压力的平衡:随着全球对“碳中和”的重视,矿厂选址愈发倾向于清洁能源(如水电、风电、天然气),加拿大矿企通过购买“碳信用”抵消碳排放,美国德州则将挖矿与风光电储能结合,实现电网调峰与挖矿的双赢。
- 技术迭代推动分布优化:随着以太坊2.0的推进,PoW矿机(如Ethash算法显卡矿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矿厂分布的经验——如“能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源地集中”——为其他区块链(如比特币)的矿业布局提供了参考。
后PoW时代:矿厂分布的遗产与启示
2022年9月以太坊“合并”后,PoW挖矿成为历史,但矿厂分布的探索仍留下重要启示:
- 能源是区块链产业的“生命线”:无论是PoW还是PoS,能源成本始终是影响节点运行的核心因素,区块链项目在选址时仍需优先考虑能源的可及性与可持续性。
- 政策监管决定产业天花板:中国、北美的案例表明,政策环境直接决定产业的生存空间,对各国而言,如何在鼓励技术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区块链产业发展的关键。
- 绿色挖矿是行业共识:以太坊从PoW转向PoS的核心原因之一是能耗问题,即使其他PoW链仍存在,矿厂向清洁能源转型也将是不可逆的趋势,“绿色挖矿”或将成为产业竞争力的体现。
以太坊矿厂的分布变迁,是一部加密产业与全球能源、政策互动的微观史,尽管PoW时代落幕,但这段历史揭示了新兴技术发展的底层逻辑:任何产业的规模化,都离不开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环境的适应性调整,对于区块链行业而言,唯有拥抱可持续能源、遵守合规框架、技术创新先行,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