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市场的发展历程中,以太坊作为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和智能合约平台的代表,其价格波动一直备受关注,每当市场出现大幅调整,投资者和媒体往往会用“崩盘”来形容剧烈的下跌,以太坊并非在某一特定月份发生单一的“崩盘”事件,而是在多个阶段经历了显著的回调,这些波动往往与市场环境、政策变化、技术升级等多重因素相关,本文将梳理以太坊历史上几次主要的下跌阶段,帮助读者理解“以太坊是几月崩盘的”这一问题背后的复杂脉络。

2018年1月:历史高点的急转直下
以太坊的首次大规模“崩盘”感出现在2018年初,2017年,受加密货币牛市推动,以太坊价格从年初的约10美元飙升至12月底的约730美元,涨幅超过70倍,进入2018年1月,市场情绪急转直下,比特币从2万美元高点开始暴跌,以太坊也未能幸免,当月跌幅超过40%,并在随后几个月持续下探,至年底最低跌至约83美元,较历史高点缩幅近90%。
此次下跌并非以太坊自身基本面恶化,而是整个加密市场泡沫破裂的结果,市场对区块链应用落地速度的失望、监管趋严的预期,以及投机资金撤离,共同引发了这一轮调整。
2021年5月:“中国打击挖矿”与市场恐慌
2021年是加密货币的又一牛市年,以太坊价格在4月突破3000美元,创历史新高,但5月,中国发布《关于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公告》,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和挖矿活动,作为全球第二大挖矿国,中国的政策调整导致以太坊算力短期流出,市场恐慌情绪蔓延,以太坊价格在5月从约3800美元快速跌至约2200美元,月内跌幅超40%。

尽管此次下跌幅度较大,但以太坊很快在6月反弹,并在10月突破4600美元再创新高,这表明,单一政策冲击虽引发短期波动,但并未改变市场对以太坊长期价值的认可。
2022年6月:“合并”预期与“死亡螺旋”担忧
2022年,以太坊从“工作量证明”(PoW)向“权益证明”(PoS)过渡的“合并”(The Merge)成为市场焦点,6月起,市场对合并后以太坊通缩效应不及预期、以及PoS机制下“质押提现”可能引发“死亡螺旋”(即质押者集中抛售导致价格下跌)的担忧加剧,叠加美联储激进加息带来的流动性收紧压力,以太坊价格从6月初的约1900美元跌至6月底的约1000美元,跌幅近50%,成为当年最显著的回调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下跌更多是“预期差”和宏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技术升级失败,合并最终于9月顺利完成,但市场信心已受到一定打击,以太坊价格在2022年全年累计下跌超70%。

2023年至今:波动中的结构性调整
2023年以来,以太坊市场进入相对平稳的波动阶段,但局部调整仍频繁出现,2023年4月,SEC将以太坊列为“证券”的传闻(后未证实)、以及监管对中心化交易所的打击,曾引发以太坊单月跌幅超15%;2024年,随着以太坊ETF获批的预期升温,价格一度突破3800美元,但随后获利了结导致价格回落。
这些波动表明,以太坊的价格已与宏观经济、监管政策、生态发展深度绑定,难以用单一“崩盘月份”概括。
“崩盘”是多重因素下的阶段性结果
回顾以太坊的历史,其价格从未在某一月份因单一事件“崩盘”,而是在市场周期、政策变化、技术迭代等多重因素叠加下,经历多次剧烈调整,对投资者而言,与其关注“哪个月崩盘”,不如理解波动背后的驱动逻辑:以太坊作为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核心,其长期价值取决于技术升级(如分片、Layer2扩展)、生态应用落地(DeFi、NFT、DAO)以及监管环境的成熟度。
加密货币市场本就充满不确定性,理性看待短期波动,聚焦长期基本面,或许才是应对“崩盘”焦虑的最佳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