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3
文化之花在祖国大地盛放
今日之中国
“文博热”火爆
“文创风”劲吹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9月15日,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观众在馆内参观珍贵文物。中国考古博物馆是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国家级专业考古博物馆,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依托,致力于展示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中国故事,打造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客厅和展示中华文明的国家窗口。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新华社发(初宝瑞摄)
6月6日,游客在河南洛阳无上龙门沉浸式体验馆观看影片。洛阳大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亮点突出,一批集空间游玩、非遗体验、沉浸互动等为一体的文化场景次第涌现,优秀文创项目和产品破“圈”而出,让年轻人心向往之。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5月18日晚,中共一大纪念馆原创的情景党课《又见新青年》在展厅内实景演出。自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新开放以来,中共一大纪念馆对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正不断“圈粉”年轻人。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12月7日,游客在古运河畔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参观。江苏省无锡市是依京杭大运河而生的城市,近年来,当地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为核心,持续推进河道治理、水质提升、文化遗产整理、保护修缮开发、工业遗存再利用等方面的保护实践工作,逐步将大运河两岸建成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5月8日,游客在西安大唐不夜城观看互动节目“盛唐密盒”。漫步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区,仿唐建筑飞檐斗拱、层楼叠榭;华灯初上后灯火璀璨、游人如织。散落在史书典籍中的故事遗珠,通过现代舞蹈、真人演绎、现场互动等形式,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11月13日,工作人员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的一家苗绣企业展厅给客人介绍苗绣产品。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不断培育和打造苗族刺绣特色产业,形成集“研、产、销”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苗族刺绣产业链,使大山里的“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老美华定制车间的制衣师傅在面料上贴钻;下图为老美华定制车间的制衣师傅在面料上划线(12月8日摄)。天津老美华始创于1911年,历史上以“千层底”布鞋闻名,是享誉津门的“中华老字号”。老华美的制衣师傅既有50多岁的非遗传承人,也有毕业不久学服装设计的大学生。他们在保留传统案工、手工缝制的基础上,注重融入创新元素,使得老美华的产品在推陈出新的同时兼顾传统之美。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4月21日,一名读者在浙江省嘉兴市图书馆元宇宙阅读体验馆内通过触碰不同光线来感受音律的变化。该体验馆是全国公共图书馆领域率先落地的元宇宙阅读体验基地,将推动阅读行为和场景从一维到多维,实现纸质阅读 数字阅读 沉浸式体验的多元方式。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6月22日,农历五月初五,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村民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蒋村龙舟胜会上划龙舟。蒋村龙舟胜会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11月16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第二小学的学生在大课间表演安塞腰鼓。该校将安塞腰鼓列入学校的校本课程和大课间活动,聘请民间艺人传授技艺,让非遗文化在校园中传承。新华社发(王正摄)
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8月8日,进行暑期研学的学生在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里体验皮影戏演出。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新华社记者 郝昭 摄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脉传承
弦歌不辍、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