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梗”成为信仰,Meme币的狂欢与幻灭
2021年,一张柴犬形象的Meme币“SHIB”在社交媒体病毒式传播,无数投资者涌入交易所,价格在三个月内暴涨超500万%;2023年,特朗普Meme币“$TRUMP”刚上线便引发抢购,市值一度突破百亿美元;而2024年,随着市场情绪降温,这些曾被称为“百倍币”的资产又集体暴跌,SHIB价格较峰值缩水99%,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
这场由“梗”驱动的金融闹剧,恰如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描绘的群体行为:个体理性在群体狂热中消解,情绪成为主导,最终在集体非理性的狂欢中走向崩溃,Meme币的起落,正是现实版“乌合之众”的生动演绎——它揭示了当资本、技术与群体心理交织时,人类如何从“独立个体”异化为“群体羊群”。
群体催眠:Meme币如何点燃“乌合之众”的狂热?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具有“易受暗示”“情绪传染”“智力降级”三大特征,Meme币的崛起,正是精准利用了这些群体心理弱点。
暗示的魔力:“下一个比特币”的财富神话
Meme币的叙事往往简单粗暴:“它是下一个比特币”“ Elon Musk 喜欢它”“社区力量无穷”,这些未经证实的暗示,通过社交媒体、投资群、KOL喊单反复强化,逐渐成为群体的“集体信仰”,狗狗币(DOGE)最初只是一个玩笑,但马斯克多次在推特提及“狗狗币是人民的货币”,让无数投资者相信“名人背书=财富密码”,暗示最终替代了理性分析,群体陷入“只要买入就能暴富”的催眠状态。
情绪的传染:FOMO(害怕错过)与贪婪的狂欢
在Meme币社区,“早入场的人已经财务自由”“错过SHIB将后悔终生”等言论不断刺激着投资者的神经,当看到他人因短期暴利欢呼时,个体会产生“FOMO情绪”,担心自己被群体抛弃,从而跟风买入,这种情绪如同病毒般传播,最终形成“贪婪的集体狂欢”——理性被抛诸脑后,所有人都在追逐“击鼓传花”的游戏,却没人问及“最后一棒谁来接”。

智力的降级:“常识”在群体中失效
勒庞认为,群体会“自觉地降低智力水平”,用“共同的情绪”替代“独立的思考”,Meme币的投资者中,不乏高学历人群,但在群体狂热中,他们却忽视了“项目无实际价值”“团队匿名”“市场操纵”等基本常识,有人甚至声称“Meme币的价值在于共识”,却忘了共识的本质是“有人愿意用更高的价格接盘”——当最后一个接盘者入场,泡沫必然破裂。

群体溃散:当狂欢落幕,“乌合之众”成为替罪羊
Meme币的暴跌,是群体非理性的必然结局,当价格开始下跌,贪婪情绪迅速转为恐慌,群体再次陷入“情绪传染”——“赶紧抛售,不然会亏更多”的恐慌蔓延,导致踩踏式抛售,个体不再为自身行为负责,而是将责任推给“庄家割韭菜”“市场不公”,却忘了自己曾是狂热的一份子。

2023年5月,Meme币“PEPE”上线后一周内暴涨1000%,随后迅速暴跌90%,有投资者在社交媒体哭诉:“我借了钱all in PEPE,现在血本无归。”但翻看其历史动态,他曾多次晒出盈利截图,并喊话“大家快来,这是百倍机会”,这种“事后抱怨,事中狂热”的行为,正是“乌合之众”的典型特征:个体在群体中放弃责任,将自身行为归因于“群体压力”,却从未意识到,群体本身就是由无数个“自己”组成的。
现实启示:警惕“群体非理性”的当代陷阱
Meme币的起落,不仅是一场金融闹剧,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代社会中“乌合之众”的影子,从P2P暴雷到元宇宙炒作,从“AI股票狂热”到“网红带货骗局”,群体非理性从未远离。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警告:“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体,但在情感上却可能比个体更强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集体叙事”“情绪煽动”包围,若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极易成为“群体羊群”,正如Meme币的故事所示:当“共识”取代“价值”,“情绪”替代“理性”,最终的结局只能是“集体幻灭”。
在群体中保持清醒,是唯一的“解药”
Meme币的狂欢终将落幕,但“乌合之众”的心理机制永远不会过时,面对群体的狂热与恐慌,我们能做的,不是随波逐流,而是保持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财富神话”,不轻易被情绪裹挟,更不为自己的非理性找借口,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敢于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或许是我们在群体时代,避免成为“乌合之众”的唯一解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