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通,
2025年11月16日,去中心化社交媒体应用 Hey(原 Lenster)因资金有限将停止开发。官方表示,Hey Pro 和 Hey Names 的年利润总计约 4.1 万美元,无法支持团队以用户期望的规模运营平台。
去中心化社交媒体赛道曾十分火热,不少明星项目曾轰动一时,却难逃惨淡命运。
本文盘点那些陨落的去中心化社交媒体项目。
一、Hey
Hey 原名为 Lenster ,Yogi Nth 于 2022 年 3 月创建。Yogi Nth 还是前端工程师,曾参与过 Aave 和 Lens Protocol 相关工作。
Hey 的最初定位是类似 X 的社交客户端。后续更名为 Hey.xyz,成为专注于 Lens 协议生态的去中心化社交应用。它主打去中心化和无权限访问,核心优势是让用户掌握自身数字身份、内容及社交图谱的所有权。用户可在平台发布带丰富媒体的内容、评论、转发,还能体验实时通知等主流社交功能。其特色在于支持跨平台互通,用户在 Hey 上积累的粉丝和创作的内容,可在其他兼容 Lens 协议的应用中继续使用,无需重新搭建社交网络。
Hey 在 X 上发帖指出,Hey 项目停止的原因是年收入仅有4.1万美元。
退出 Hey 项目是个艰难的决定,但现实很简单:这个平台无法自给自足。
Hey Pro 和 Hey Names 一直都是可选项。在 85 万用户中,只有大约 2000 人选择了 Pro 版本,每人 20 美元,一年下来大约 4 万美元。Hey Names 又带来了大约 1000 美元的收入。所以一年下来总共大约 4.1 万美元,这不足以支撑平台按照用户预期的规模运行,除非我们自掏腰包。超过 99% 的用户完全免费地使用 Hey。
Hey 从未承诺过代币或空投。它从来就不是为挖矿而生的。它是一个基于 Lens 的社交客户端,而不是一个协议、一个金库,也不是我们控制资金的地方。我们持续发布了四年,不断添加新功能,并且始终保持完全透明。即使发生意外,我们也会公开处理退款和解释。
代码始终开源。没有合约限制,没有隐藏的激励机制,这只是一个社区工具,但已达到资金极限。感谢所有支持我们一路走来的人,社区可以继续塑造未来的发展方向。
希望以上解释能解答所有疑问。
Hey 作为 Lens 协议生态的前端应用,用户规模依赖于整个 Lens 生态的用户基础,而 Lens 协议本身后续因热度消退出现用户增长停滞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了 Hey 的收入窘境。
二、Friend.tech
Friend.tech 由 0xracerAlt 和 Shrimppepe 两位匿名开发者联合创立,曾是红极一时的 Web3 去中心化社交平台,凭借社交影响力代币化的创新模式快速爆火,却在上线仅一年零一个月就走向关停的厄运。
2023 年 8 月,Friend.tech 在 Base 区块链上正式推出,上线首日就收获大量关注。11 月,创始人 0xracerAlt 的推特账号突然无法显示,引发外界对项目的质疑。2024 年 5 月,推出 V2 版本,同时发行平台原生代币 FRIEND,试图通过版本迭代和发币挽救颓势。
FRIEND 曾有出道即高峰的辉煌时刻,2024年5月,币价逼近3美元的历史高点,此后不断下滑,截至发稿报0.02443美元。
2024 年 9 月,Friend.tech 发布公告称,项目管理和所有权参数已设置为以太坊空地址,意味着放弃对智能合约的控制,平台基本关闭。
Friend.tech 曾有其他去中心化社交平台远远不及的高光时刻:首日的日活跃用户达到 13.6 万人,上线一个多月后协议费用超过 5000 ETH,累计交易笔数超 459 万笔,锁仓量峰值更是达到 5168 万美元。
但热度衰退速度极快,2024 年 7 月其日活跃用户最低时仅 15 人。
如前文所述,上线一个多月后协议费用超过 5000 ETH,这使项目方过早失去了斗志,甚至创始人账号也曾失联,这导致用户信心丧失。另外,Friend.tech 中存在大量的投机:用户购买 KOL 的 Key 可进入私密聊天室获取专属内容,且 价格随购买人数上涨。这吸引了大量投机者而非真实社交用户,他们抢占 KOL 的 Key 后高价抛售获利,导致后期用户入场门槛过高,新用户难以加入。当投机行为无人接盘之后,平台遇冷将是必然。
三、Steemit
Steemit 由 Daniel Larimer(BM,还是 EOS 的创始人) 与 Ned Scott 联合创办。2016 年 1 月,Steemit 完成核心创建工作,3 月初步推出,7 月正式对外发布,凭借 “内容创作获代币奖励” 的模式快速吸引创作者关注。2017 年 1 月,注册用户突破 12.5 万,单日活跃用户达 4400 人;同年 6 月注册用户进一步突破 20 万。之后,热度持续下滑,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2017 年 3 月,技术核心人员 Daniel Larimer 退出了Steemit,使其技术开发变慢(在离开Steemit后,BM投身于EOS项目)。且Steemit 可以吸引大量用户的原因在于其代币奖励机制,在2018年1月创下历史高点逾8美元之后,不断下跌,截至发稿仅为0.07791美元,难再吸引用户目光。另外,面对后起之秀Farcaster、Friend.tech等的竞争,Steemit再度回天乏术。
四、Voice
2019 年 6 月,Dan Larimer 再度推出去中心化社交平台 Voice,当时将其定位为能改变行业格局的应用,直接对标 Twitter、Facebook 等主流社交平台。
2020 年,Block.one向 Voice 追加投资,累计投资额最终达到 3 亿美元。2021 年,因为运营不景气,Block.one 宣布将 Voice 升级转型为面向创作者的 NFT 社交平台,用户可在平台创建各类格式的数字资产并进行交易。
但转型也最终没能挽救 Voice。2023 年 9 月,Voice 官方宣布将在数月内逐步停止运营,同时禁用新用户注册和交易市场,并计划推出 NFT 资产迁移服务。老用户资产保留截止2024 年 12 月。这意味着 Voice 在去中心化社交媒体赛道彻底销声匿迹。
虽然 Voice 由当时的区块链名人 BM 创建,但仍未能逃过消亡命运。首先,Voice 作为去中心化社交平台本身的功能设计和使用感受很多时候都不及传统社交平台;其次,在转型 NFT 赛道之后,缺少与诸如 OpenSea 等成熟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竞争力。且 NFT 市场在2022年之后大不如前,Voice 受大环境不景气的影响,难有起色。加之前期投入高达 3 亿美元,但最终收入却寥寥无几,因此很难继续坚持下去。
五、Phaver
Phaver 平台的创始人兼 CEO 为 Joonatan Lintala。2020 年,Phaver 正式成立,其初期定位是通过 Web2.5 模式打破 Web2 和 Web3 的社交壁垒;2023 年,在 SocialFi 热潮中崭露头角,同年 10 月完成 70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2024 年 9 月,平台通过 TGE 进入市场,推出原生代币 SOCIAL。
2025 年 4 月,据 DeFi 研究员 Ignas 表示,社交媒体应用 Phaver 已停止运营,其代币价格自从 2024 年 9 月份 TGE 以来已下跌 99%。Phaver 团队成员表示,一是 TGE 和空投出现技术问题,导致用户无法及时领取,引发 FUD;二是 Phaver 为 5 个 CEX 上线支付超 100 万美元费用;三是因市场情绪低迷,团队未在 TGE 时出售代币,导致运营资金不足。作为芬兰公司,Phaver 还需支付员工 1 至 2 个月的遣散费用。
六、DeSo
DeSo 原名 BitClout,由 Nader Al-Naji 创建,2019 年 5 月,Nader Al-Naji 搭建 DeSo 专属的底层区块链。2021 年 3 月,以 BitClout 之名结束私人测试版正式上线。
2024 年 5 月,DeSo 在测试网进行 Revolution Proofof Stake 共识升级。共识升级后,支持每秒500个帖子(占X规模的10%)、最大化销毁费用(BMF)算法、1秒确认时间、质押DESO获得20%年化收益和无需许可的验证者等功能。
DeSo 的核心模式是将创作者代币化,用户购买名人或创作者代币来参与社交互动,这种模式更偏向金融投机,而非真实的社交需求。且平台上线初期就爆出严重的隐私问题,未经授权便抓取复制了大量 Twitter 名人的个人资料,并为这些名人创建对应的平台代币,这一举动招致很多负面评价。
结语
去中心化社交赛道曾经发展迅速,诸如 Friend.tech 等明星项目曾夺人眼球,但也伴随着项目的快速迭代和淘汰。一个个项目在崛起时曾风光无限、备受吹捧,然而风潮过后,终究黯然离场。
对于这些去中心化社交项目而言,技术不成熟、用户体验差、信誉危机、市场竞争激烈等都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时炒作无法为项目带来长期生存机会,如何在维系当下生存的同时兼顾未来长期价值构建才是去中心化社交项目们应该平衡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