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块链世界的璀璨星河中,以太坊(Ethereum)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加密货币,更是一个全球性的去中心化应用平台,开启了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浪潮,在以太坊的发展历程中,一个名字常常被提及,并与它紧密相连,那就是 BM——BM,即比特股(BitShares)、Steem 和 EOS 系列区块链项目的创始人,本名 Charles Hoskinson 的早期合作者与后来理念上的“对手” BM(Brendan Blumer),BM 的理念与技术路线,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以太坊的早期形态,也因后来的分歧,催生了以太坊社区著名的“硬分叉”事件,并间接塑造了今天区块链世界的多元格局。

BM 与以太坊的早期渊源:共同的愿景与分歧的种子
BM 作为区块链领域的资深从业者和创新者,以其对去中心化、高性能和商业应用落地的执着追求而闻名,在以太坊尚处于概念阶段时,BM 曾是其早期核心团队的重要成员之一,他参与了以太坊的初始构想,并贡献了关于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和区块链治理模式的思考,彼时,以太坊旨在提供一个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平台,让开发者能够自由构建去中心化应用,而 BM 则更加强调系统的性能、可扩展性以及与现有商业世界的无缝对接。
随着以太坊项目的推进,BM 与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等核心成员在技术路线和项目愿景上的分歧逐渐显现,BM 认为以太坊最初的共识机制和工作量证明(PoW)在效率和可扩展性上存在先天不足,难以支撑大规模商业应用;而 Vitalik 等人则更注重去中心化程度的极致和平台的开放性,这些理念上的冲突,最终导致了 BM 在以太坊正式上线前离开,并踏上了自己打造“高性能区块链”的征程,先后创立了 BitShares、Steem,并最终将目光投向了 EOS。
“The DAO”事件与以太坊的硬分叉:BM 影响力的间接体现

BM 离开以太坊后,其早期在以太坊社区播下的“治理”种子,却在“The DAO”事件中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发芽,The DAO 是一个基于以太坊智能合约构建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旨在通过众筹方式支持区块链项目发展,2016年6月,The DAO 遭遇了价值数亿美元的智能合约漏洞攻击,引发了以太坊社区的巨大震动。
在这一危机时刻,关于如何处理的问题,社区内部产生了严重分歧,一方认为,智能合约代码即法律,应尊重代码的不可篡改性,让攻击者得手,以此作为去中心化治理的教训;另一方则认为,此次攻击威胁到了整个以太坊生态的存续,应采取硬分叉的方式,将被盗资金转移到一个新的合约中,以挽回损失,BM 虽然已不在以太坊核心团队,但他一贯倡导的“代码即法律”和“不可篡改性”的理念,成为了反对硬分叉一方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他认为,硬分叉是对去中心化原则的背叛,开了“中心化干预”的恶劣先例。
以太坊社区通过投票决定执行硬分叉,形成了现在的以太坊(ETH)和坚持原链的以太坊经典(ETC),这一事件不仅深刻改变了以太坊的发展方向,也成为了区块链史上关于“去中心化 vs. 治理灵活性”、“代码即法律 vs. 人本主义干预”的经典案例,BM 的理念,无论你是否赞同,都在这一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催化剂”角色,迫使以太坊社区直面治理难题。
BM 的理念遗产与以太坊的演进:竞争中的共同成长

BM 离开后,他创立的 EOS 项目,凭借其 DPoS(委托权益证明)共识机制、宣称的高 TPS(每秒交易次数)以及对开发者友好的工具链,一度被视为以太坊的有力竞争者,甚至在某个时期市值超越了以太坊,EOS 的成功(或争议)在一定程度上也“倒逼”以太坊社区加速了对自身可扩展性问题的探索。
从以太坊的 Casper 系列共识算法研究,到分片(Sharding)技术的逐步落地,再到 Layer 2 扩展方案(如 Optimistic Rollups、ZK-Rollups)的蓬勃发展,以太坊一直在努力解决 BM 早期提出的性能瓶颈问题,虽然以太坊最终选择了一条不同于 BM 的、更注重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演进路径,但 BM 所提出的关于区块链需要具备大规模商业应用能力的思考,无疑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并推动了以太坊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
展望未来:多元宇宙中的 BM 与以太坊
区块链行业已进入“公链百花齐放”的时代,以太坊作为生态最成熟、开发者最多的智能合约平台,依然稳坐头把交椅,而 BM 也仍在探索区块链技术的边界,尽管其后续项目经历了一些波折,但他对去中心化技术落地的热情未减。
BM 与以太坊的故事,是区块链发展史上一个缩影,它展现了早期探索者在技术路径和理念上的激烈碰撞,也反映了去中心化技术在现实世界中应用时所面临的复杂抉择,他们之间的分歧,并非简单的对错,而是对区块链未来不同维度的思考,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探索和竞争,推动着整个行业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受益的是所有参与者。
以太坊的“BM”印记,既存在于其早期的代码与理念中,也存在于“The DAO”事件带来的深刻反思与治理实践中,更存在于其后续发展中不断回应挑战、自我革新的勇气里,而 BM 的身影,则始终在区块链的星辰大海中,寻找着属于他的那片星辰,未来的区块链世界,或许正是在这种理念交织、技术竞合中,走向更加成熟和多元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