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挖矿”一度是代币供应的核心概念,提到“以太坊还剩多少可挖”,很多人可能会下意识地联想到比特币那样通过不断挖矿产生新币的模式,对于以太坊而言,这个问题需要从其重大升级——合并(The Merge)说起,因为答案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从“挖矿”到“质押”:以太坊的革命性转变
在2022年9月完成“合并”之前,以太坊确实像比特币一样,通过工作量证明(PoW)机制进行“挖矿”,矿工们利用计算能力竞争打包交易、验证区块,并获得以太坊作为奖励,在这个阶段,以太坊的总供应量是通过挖矿不断增发的,理论上“可挖”的数量是无限的,只是区块奖励会根据减半机制逐渐减少。
但“合并”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以太坊从PoW转向了权益证明(PoS)机制,这意味着,新的以太坊不再通过“挖矿”产生,而是通过质押(Staking)来产生,在PoS机制下,验证者(相当于之前的矿工)需要锁定一定数量的ETH作为保证金,然后通过验证区块和提议区块来获得奖励,这个过程不再需要庞大的算力竞争,而是基于质押的ETH数量和在线时间。
以太坊还有“挖矿”奖励吗?答案是:没有了!
既然以太坊已经转向PoS机制,那么严格来说,以太坊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挖矿”了,自然也就不存在“还剩多少可挖”的问题了,PoW挖矿时代已成为历史。

新的ETH是如何产生的呢?答案是质押奖励,验证者通过参与网络维护,会获得新发行的ETH作为奖励,这部分新发行的ETH会按照一定的年化收益率(APY)分配给质押者。
以太坊的供应机制:从通胀到通缩的转变
在PoW时代,以太坊的总供应量是持续通胀的,尽管通胀率会随着区块奖励的减半而降低,但转向PoS后,情况发生了有趣的变化:
- 质押奖励的通胀效应:验证者获得的质押奖励确实会新增ETH到流通中,这是一种通胀压力。
- EIP-1559的通缩效应:早在“合并”之前,以太坊通过伦敦升级引入了EIP-1559提案,该提案每次交易都会销毁一部分ETH(基础费用),当网络活动频繁,交易费用较高时,销毁的ETH数量可能超过新发行的质押奖励ETH数量,从而导致总供应量减少,即出现通缩。
当前以太坊的总供应量是质押奖励带来的新增和EIP-1559带来的销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当网络交易活跃时,以太坊呈现出通缩特性,这意味着,即使没有“挖矿”,ETH的总量也可能是在减少的。
以太坊的总量上限:无限,但有通缩可能

与比特币2100万的固定总量上限不同,以太坊目前没有设定总量的硬性上限,这意味着从理论上讲,ETH的供应可以是无限的,只要质押奖励机制存在。
如前所述,由于EIP-1559的存在,ETH的实际供应量可能会因为销毁而减少,当销毁量大于发行量时,ETH就变得“稀缺”,这也是许多人看好ETH长期价值的一个原因。
不再问“还剩多少可挖”,而应关注“供应如何变化”
回到最初的问题:“以太坊还剩多少可挖?”——答案是,以太坊已经没有“可挖”的了,PoW挖矿时代已结束。
我们应该更关注的是:
- 质押奖励的发行量:这决定了新增ETH的速度。
- EIP-1559的销毁量:这决定了ETH被移除流通的速度。
- 两者之间的平衡:这直接影响了ETH的总供应量是通胀还是通缩。
以太坊的“挖矿”故事已经翻篇,进入了“质押”和“通缩/通胀管理”的新篇章,对于投资者和用户而言,理解这一转变以及新的供应机制,是把握以太坊未来发展的关键,与其纠结于“还剩多少可挖”,不如更深入地探究以太坊经济模型的动态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