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Getwork的前世今生,从工作量证明到权益证明的回响

芝麻大魔王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app是一款安全、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APP下载  官网地址

在区块链技术的早期,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 PoW)机制是共识的基石,而“Getwork”则是这一时代下,矿工与区块链网络交互的一个重要概念,尽管以太坊已经通过“合并”(The Merge)事件成功转向了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 PoS),彻底告别了PoW,但回顾“Getwork”在以太坊(及其测试网和早期历史)中的角色,对于我们理解区块链共识机制的演进、挖矿的本质以及以太坊的转型之路,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太坊Getwork的前世今生,从工作量证明到权益证明的回响

什么是“Getwork”?

“Getwork”并非以太坊的独创,而是最早由比特币网络流行开来的一个术语,在PoW机制下,矿工的核心任务是不断地进行哈希运算,以找到一个满足特定难度条件的数值(即“nonce”),从而“打包”交易、创建新的区块并获得奖励,这个过程需要海量的计算能力。

“Getwork”可以理解为矿工从区块链网络(或矿池服务器)获取的一项“工作任务”。

  1. 数据来源:当矿工(或连接到矿池的矿机)准备开始挖矿时,它会向网络(或矿池服务器)发送一个“getwork”请求。
  2. :服务器或节点会返回一个包含“挖矿候选数据”(mining candidate data)的数据包,这个数据包通常包括:
    • 待打包的交易数据(Merkle根):代表当前内存池中等待确认的交易。
    • 前一区块的哈希值:确保新区块与区块链的正确连接。
    • 当前难度目标:决定了找到有效哈希所需的计算量。
    • 其他相关元数据
  3. 本地计算:矿工收到这个“work”后,会在自己的矿机上进行高强度的哈希运算,尝试找到一个合适的nonce值,使得将候选数据与nonce组合后计算出的哈希值小于或等于当前的难度目标。
  4. 提交结果:一旦找到符合条件的nonce,矿工就会将这个结果(work + nonce)提交给网络(或矿池),如果被验证为有效,就能获得挖矿奖励。

在“Getwork”模式下,矿工与网络之间的交互相对简单直接,矿工主动请求任务,本地计算,然后提交结果,这种模式在早期算力不高、网络结构相对简单的比特币网络中运行良好。

以太坊Getwork的前世今生,从工作量证明到权益证明的回响

“Getwork”在以太坊中的短暂身影与局限性

以太坊在其PoW时代(主要是其测试网如Ropsten、Kovan以及早期的主网设想,尽管最终主网PoW阶段较短且很快转向PoS测试),也曾采用过类似“Getwork”的挖矿交互方式,尤其是在使用CPU或早期GPU挖矿时。

随着以太坊的发展,其设计比比特币更为复杂,这给“Getwork”模式带来了诸多挑战:

  1. DAG的引入:以太坊的PoW算法(Ethash)与比特币的SHA-256不同,它需要访问一个巨大的、不断增长的“数据集”(DAG,Directed Acyclic Graph),也称为“有向无环图”或“内存硬挖矿”数据集,这个DAG的大小随着以太坊网络的进展(每个epoch,约30万个区块)而增大,这意味着矿机需要足够的内存来存储和访问DAG,而“Getwork”模式在处理这种大数据量的高效传输和本地管理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2. 状态复杂性:以太坊的状态(账户余额、合约代码、存储等)比比特币的UTXO模型更为复杂,这导致“挖矿候选数据”的构造和验证也更为繁琐。
  3. 矿池效率:随着专业矿池的出现和发展,“Getwork”模式逐渐被更高效的“Stratum”协议所取代,Stratum协议允许矿池更持续地向矿机推送任务,减少了矿机空闲等待“Getwork”请求响应的时间,并且能更好地处理DAG等复杂数据,提高了整体挖矿效率。

在以太坊的实际PoW挖矿实践中,“Getwork”更多地存在于一些早期的、小型的挖矿软件或测试环境中,而主流的挖矿操作很快转向了基于Stratum协议的矿池模式。

以太坊Getwork的前世今生,从工作量证明到权益证明的回响

以太坊的“合并”与“Getwork”的终结

2022年9月15日,以太坊通过“合并”事件正式完成了从PoW到PoS的共识机制转型,这一历史性的事件,意味着:

  • 挖矿的终结:不再需要通过大量的哈希运算来竞争记账权,取而代之的是,验证者通过锁定(质押)一定数量的ETH来参与网络共识,并根据其质押时间和数量获得奖励。
  • “Getwork”的彻底消失:既然没有了PoW挖矿,Getwork”这一概念在以太坊主网上也就彻底失去了存在的土壤,矿工、矿机、矿池以及与之相关的“Getwork”交互,都成为了以太坊发展史上的一个篇章。

回顾与展望

回顾以太坊(及其前身)与“Getwork”的关联,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术语的使用,更是一个时代区块链共识机制特点的缩影。“Getwork”代表了早期PoW挖矿的朴素形态:简单直接、依赖个体算力、交互频率相对较低。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演进,对可扩展性、能源效率和去中心化的追求,使得PoW机制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以太坊转向PoS,不仅解决了能源消耗问题,也为未来的分片等技术升级铺平了道路,旨在实现更高的交易处理能力和更低的成本。

虽然“Getwork”已成为历史,但它在区块链技术发展史上的印记依然清晰,它提醒我们,区块链世界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迭代的世界,每一个技术方案都有其时代背景和适用范围,而拥抱变化、追求更优的共识机制,才是区块链技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研究者和从业者而言,理解“Getwork”等早期概念,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区块链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