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关税威胁”正在愈演愈烈。根据特朗普上个月签署的公告,自10月14日起,对进口软木原木及木材征收10%关税,对进口橱柜、浴室柜及软包木制品加征25%关税,并将于明年1月1日上调至50%,除非在此之前达成新的贸易协定。
特朗普声称,此举旨在“保护美国制造业”和“维护**安全”,但业内人士担忧,新关税可能推高住房成本,令消费者推迟家装计划。英国广播公司(BBC分析指出,关税由进口企业缴纳,**成本却往往被转嫁给普通美国消费者和其他企业。
美国白宫称关税措施旨在“防范**安全威胁”,并“强化制造业基础”,但美国**住宅建筑商协会9月底曾警告称,新关税将为本已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带来更多阻力。该协会主席巴迪·休斯直言:“这些关税将进一步抬高建筑与装修成本。”
令人担忧的是,更大范围的关税行动正在酝酿之中。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10月14日透露,特朗普“仍可能在11月1日或更早”对**商品加征100%关税。
**人民大学**事务研究所所长、****贸易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王义桅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特朗普政府在贸易政策上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尤其是通过不断调整关税来应对贸易问题。然而,随着关税政策的反复调整,其边际效应已递减,甚至显现出**的“黔驴技穷”迹象。
美国《纽约时报》评论称,尽管特朗普反复声称“外国会为美国埋单”,学术研究与企业调查却揭示了相反的现实——真正承担成本的,是美国企业与普通消费者。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阿尔贝托·卡瓦略团队追踪了美国主要线上及线下零售商销售的35万余种商品,发现自3月初新关税实施以来,美国进口商品平均价格上涨4%,本国产品价格上涨2%。“目前看来,大部分关税成本由美国企业承担,它们正逐步将压力转嫁给消费者,”卡瓦略分析说。
美国税务基金会10月发布报告显示,到2026年,美国市场收入将因关税减少1.4%,平均每个美**庭在2025年需多支出税费约1300美元、2026年则达1600美元。这一趋势令美联储在通胀治理上面临更大掣肘。
波士顿联储的初步测算显示,新一轮关税可能推动美国核心通胀率上升约75个基点。尽管美联储新任理事、特朗普政府前经济顾问斯蒂芬·米兰有意淡化这一影响,称关税“不会显著推高物价”,多数经济学家仍认为这无异于掩耳盗铃。
王义桅分析说,美国的“关税政治”已反噬其**经济,加剧社会分化与通胀上升。“关税**传导到美国的进口商与消费者身上。美国**法院甚至已发出关税战‘违法’的警告,说明这一政策工具可能被迫走向终结。”他认为,这也是“美国霸权急剧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美国公众逐渐意识到,通过关税推动制造业回流、创造更多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关税非但没有带来产业回归,反而推高了生活成本,加剧社会分化。”王义桅指出,特朗普之所以在此时再次大规模威胁加征关税,与即将到来的美国中期选举不无关系。在高通胀与资本市场波动背景下,特朗普试图以强硬的贸易立场稳固“美国优先”的政治形象。
在外界看来,这场“关税风暴”已远超经济范畴。英国路透社分析指出,特朗普的关税策略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而美国**针对关税的法律挑战及特朗普推动双边贸易协定的举措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局面。
关税博弈背后折射的是大国战略博弈与全球经济秩序的再平衡。王义桅对此表示,**在面对美方压力时保持战略定力与韧性,从防御到反击展现出高度的自主性。“**不仅是在为自身利益抗衡,更是在维护全球贸易规则的稳定与公平。”他进一步指出,“美国的‘关税政治’**可能加剧美国**部**与通胀困境,**的稳健应对,反而为全球经济提供了确定性与信心。特朗普所谓的‘让外国埋单’,**只是让美国自己为关税政治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