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一轮贸易紧张局势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性缓和,但双方都有动力避免经贸‘**脱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家万喆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美经贸具体演进路径取决于双方战略互信的重建、危机管控的完善,以及全球治理规则的重塑。
9月中美马德里经贸会谈以来,美方持续新增出台一系列对华限制措施,将多家**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和“特别指定国民清单”;通过穿透性规则任意扩大受管制企业范围,影响中方数千家企业等,严重**双方经贸会谈氛围。10月9日,中方发布关于稀土等相关物项的出口管制措施。10月10日,美方威胁将自11月1日起对**商品加征100%关税,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引发全球金融市场震荡。两天后,特朗普突然又暗示将取消对华新关税,他在社交平台“真实社交”发文称,“别担心**,一切会好起来的”。10月14日,特朗普再次转**度,指责中方故意停止进口美国大豆,并威胁将停止从**进口食用油作为“报复”。
“中方的立场一以贯之、清清楚楚,倒是美方一边要谈,一边威胁恐吓加征高额关税,出台新的限制措施,这不是与中方相处的正确之道。”****部发言人林剑10月15日表示,中方敦促美方尽快纠正错误做法,在平等、尊重和互惠基础上,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有关问题。
“自今年5月中美在瑞士日内瓦达成‘贸易休战’以来,中美贸易关系大体上保持缓和态势。然而,今年9月,美**增出台一系列对华限制措施导致了本轮中美关系的‘剑拔弩张’。”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称,“这些对华**行径不但升级了紧张局势,也再次印证了特朗普政府‘信誉低下’。”
“**对相关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将对美国军工产业等产生显著影响,这让美国**焦虑的同时,也让世界各国了解到,美国****的图谋注定不会成功。”**人民大学**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对美国的强势反击,旨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同时也告诉对方:不要再耍花招了,中美应该回到稳定的贸易关系上来。”
在万喆看来,针对美方近期持续升级对华限制,中方发布稀土等相关物项的出口管制措施是一种必要的反制,向外界释放了面对无理**,中方不会被动承受的信号。“**此举也有战略上的考虑,即强化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并推动全球治理规则的重塑,标志着**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治理。”
值得注意的是,**的出口管制不是禁止出口,对符合规定的申请将一如既往地予以许可,共同维护全球产供链安全稳定。对此,万喆分析说,**通过许可制来实现精准管控这一做法,既彰显维护**安全的决心,也为后续中美谈判预留了空间。
关于近日美方关税威胁和缓和言论的交替出现,王义桅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分析说,这是美方“黔驴技穷”的表现。“**与美国的贸易正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与‘一带一路’共建**等的往来。因此,美国对**的关税讹诈非但无法遏制**的前进,反而加速**的独立自主。美国对**的高额关税威胁像是‘一脚踢到了钢板上’,释放缓和言论是美国‘不得不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万喆也指出,美国近期一系列举动的背后有政治博弈和选举考量的意图。“关税威胁和缓和言论交替出现,其实是美国极限施压和**市场的一个‘策略组合’。一方面,通过强硬表态迎合美国**保守势力,为美国中期选举造势;另一方面,通过缓和的言论来稳定关税威胁导致的美国股市的剧烈震荡。”
美方会否真的对**商品加征100%关税?万喆认为,美方威胁面临许多现实性障碍。“从经济层面看,对华加征高额关税将使美国经济背负沉重代价;从政治层面看,美国**对此存在明显分歧,美国商界等普遍反对升级关税。与此同时,美国还面临着来自**上的压力。”
万喆表示,“从短期来看,本轮中美贸易紧张局势的未来走向呈现博弈与缓和并存的态势。”如果美方愿意进行一些实质性的让步,中方也有望在相关领域适度放宽;如果特朗普在选举压力等因素下对华采取更激进的措施,中美贸易紧张局势也可能会进一步升级。从中长期来看,中美将处于一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新常态。“中美之间存在难以化解的结构性矛盾,未来双方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竞争将长期存在。同时,未来非传统安全合作,例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可能会成为中美合作的‘突破口’,而美国明年的中期选举、全球经济形势等将成为影响中美贸易局势走向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