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美国依据所谓301调查结果,对**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实施港口费等限制措施。对此,中方已于10月10日宣布自10月14日起对涉及美**、美国造、美国公司拥有、参股或经营等美国元素的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
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延通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中方出台的对等反制措施是“必要之举”,“在形成实质性政策平衡的同时,也能向美方释放清晰信号——**单边举措都会带来对等代价”。
美工会“重振造船业”背后
中美这场航运摩擦的开端可追溯至一年前。2024年3月,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SW等五大工会组织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起“请愿书”,要求美政府依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对**海事、物流和船舶制造部门所谓“非市场行为”和“不公平竞争”展开贸易调查。
这不是美国**次以所谓“非市场政策和做法”为借口挥舞“301大棒”。自2018年3月时任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华加征301关税以来,美国已连续7年维持这一不合理政策。这个原本适用于知识产权与产业政策监督范畴的条款如今被延伸至航运、造船与港口服务领域,在李延通看来“属于典型的跨域规则嫁接与工具化使用”,反映出美国“规避多边监督、简化制裁流程”的意图。
“通过单边行动,美方绕开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基于证据的争端解决机制和**海事组织(IMO的专业讨论,将其**法凌驾于**规则之上,**了美国对多边主义‘合则用、不合则弃’的选择性、功利性态度。”李延通指出,在定价逻辑上,**港口收费普遍遵循“成本回收”和“非歧视”的**准则,而美方征收的数倍于实际服务成本的费用,已**偏离了**惯例,具有保护主义效果,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基本精神。
近年来,美国造船业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按照美国五大工会“请愿书”的说法,要求“301调查”是为了重振美国造船业。然而,英国调查公司克拉克森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美国造船业占全球市场份额仅约为0.1%。另据美国智库战略与**研究**(CSIS的数据,2024年美国仅建造了5艘、总吨位7.6万吨大型远洋商船。
“美国这轮针对**造船业的举措实质上是一场战略性的产业重构。”李延通分析说,“其核心目标并不是**全球贸易成本,而是恢复自身造船能力、重建高端制造链条,并掌握关键航道上的产业主动权。”
一场围绕**规则主导权的较量
10月14日,中美针对彼此的船舶港口收费政策生效后,将会对双方和全球航运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克拉克森研究一项预测报告指出,美国港口收费政策下,潜在受影响的油轮船队运力占比为全球的15%、散货船4%、集装箱船7%。在综合市场中,受政策影响的船舶运营成本会显著上升,运力将面临重新部署,市场分层现象可能加剧,市场效率会**,企业投资决策与市场信心可能会被进一步影响。
航运信息平台信德海事网负责人陈洋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可否认,近几个月的确出现了订单下降的情况,因为航运业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其波动受全球宏观经济、供需关系、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
此外,短期来看,美国针对**船舶征税也会推高其进口商成本,依赖海运的大豆等产品将格外受影响。李延通指出,成本上升意味着运费上涨,为了消化这种成本,美国人可能通过产业政策、金融工具和供应链再分配,将成本转嫁给全球消费者。“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美国不惜以全球贸易效率受损为代价。”
**航运是全球化程度**的行业之一,其运行依赖的是效率和规则,而非政治与对抗,但在美方“港口附加费”措施的压力下,全球船东可能会通过调整船舶配置、注册地、船旗国或订单来源等,在制度上回避美方的收费规则。“如果中方没有采取对等措施,就可能出现一个被动局面:与美方航线相关的中资船舶将逐步被迫退出该市场。”李延通说,由于制度**易成本差异被人为放大,久而久之,部分航线的运力与市场份额可能会被美方或其盟国承运人取代。“这不是一场供应链危机,而是一场围绕**规则主导权的较量。”
必要的“被动防御行为”
10月13日,**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吕大良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方的反制措施是必要的被动防御行为,既是维护**产业和企业正当权益不得不采取的措施,也是维护**航运和造船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必要措施。
中方所采取的“被动防御行为”,拥有明晰的法律和事实支撑,每一步都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并与**法中关于“反制权”的相关规定相呼应。其中,中方将反制范围限定于美资持股不低于25%的船舶,并明确了分阶段费率与**造船舶的豁免条款,“体现了高度的精准性、克制性与规则性。”李延通分析说,这种精准界定避免了打击范围扩大化,**限度地减少了对东盟、欧盟等第三方无辜者的干扰,体现了**“维护全球贸易与供应链稳定”的负责任态度,“与美方单边、泛化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特别指出,中方向**社会清晰地表明了依规则行事、反对单边霸凌的立场,并通过策略性约束,减少了对全球航运与供应链的不必要冲击。
基于**供应链完整程度、上下游衔接能力和造船能力,陈洋认为短期内,美国的打击制裁“可能会在**程度上影响我们,但是不能阻止我们的发展”。
李延通也指出,产业升级与自主可控能力建设,才是应对外部制裁与地缘政治风险的长期解法,如建设“5G智能港口集群”和提升高端船舶国产化率。
“更重要的是绿色航运和多式联运体系的重构。”李延通分析说,“我们必须抓紧抢占绿色船舶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的制高点,主导零碳或低碳燃料船舶的**规范;同时推动绿色能源航运体系的标准**化。”如果能主导清洁能源船舶标准、突破联运瓶颈,将有助于**在全球航运体系重构中掌握真正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