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币”“柴犬币”“土狗币”“佩佩币”……如果你最近关注过加密货币市场,大概率对这些名字不陌生,它们有个共同的身份——Meme币,这个从互联网“梗文化”中诞生的加密货币品类,正以极具冲击力的中文名和现象级热度,闯入大众视野。“Meme币”的中文名究竟是什么?它为何能从网络玩笑变成“财富密码”?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文化逻辑?
“Meme币”的中文名:从“梗币”到“土狗”,翻译里的文化密码
“Meme”一词源于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1976年的著作《自私的基因》,原指文化基因——通过模仿、复制在人群中传播的单元,比如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经典影视桥段,当这个概念与加密货币结合,“Meme币”便成了指代“基于网络梗、依靠社群传播、价值高度依赖共识的加密货币”的专有名词。
中文语境下,“Meme币”的翻译经历了从“音译”到“意译”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如今多元且接地气的命名体系:
- 直译派:早期有人直译为“迷因币”,但“迷因”过于学术化,普通大众难以联想到“网络梗”,很快被淘汰;
- 意译派:更多人选择抓住“Meme=网络梗”的核心,译为“梗币”,这个翻译精准传递了Meme币的文化根源,但略显抽象;
- 本土化派:随着Meme币的爆发,中文语境逐渐衍生出更具象、更具传播力的称呼——“土狗币”,这里的“土”并非贬义,反而带着一种“草根逆袭”的戏谑感,暗合Meme币“从零开始、靠散户推动”的属性;“狗”则源于最经典的Meme币代表“狗狗币”(Dogecoin),后来泛指所有带有动物形象或娱乐属性的Meme币。
“梗币”“土狗币”已成为中文圈对Meme币的通用称呼,前者强调文化属性,后者突出草根气质,两者共同构成了Meme币的“中文名片”。

从“玩笑”到“现象”:Meme币为何能“破圈”?
Meme币的诞生,本身就带着“反叛”基因,2013年,程序员杰克逊·帕尔默为调侃比特币的狂热,用当时流行的“柴犬doge”表情包创造了狗狗币,本意是“一场加密货币的恶作剧”,没想到,凭借其可爱的形象、低廉的价格和强大的社群传播力,狗狗币意外走红,甚至得到埃隆·马斯克等名人的“带货”,市值一度突破千亿美元。
从此,Meme币开启“野蛮生长”模式:从“柴犬币”(SHIB)到“佩佩币”(PEPE),从“特朗普币”(TRUMP)到“特朗普宝宝币”(BABYTRUMP),每一个Meme币背后,都有一个能引发共鸣的“梗”,它们的价值逻辑与传统加密货币截然不同——不看技术、不看应用场景,只看“梗的传播力”和“社群的狂热度”。

这种“共识至上”的模式,让Meme币具备了极强的破圈能力:
- 低门槛:价格极低(如狗狗币单价不足1元),普通用户“买几个玩玩”的心理门槛低;
- 强社交:Meme币的传播本质是“社交货币”,持有者通过分享“梗”获得身份认同,形成“病毒式传播”;
- 情绪驱动:狂热、投机、娱乐的情绪交织,让Meme币市场成为“情绪的放大器”,暴涨暴跌间,既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血本无归。
“土狗”的狂欢与风险:当“梗”遇上“钱”
Meme币的火热,本质是“梗文化”与“金融”的碰撞,在Z世代主导的互联网语境中,“梗”是沟通的语言,也是娱乐的方式,当“梗”变成可以交易的“币”,年轻人找到了“玩着赚钱”的新乐趣——他们用表情包“投票”,用社群热度“定价”,把加密货币市场变成了大型“线上狂欢节”。

但这种狂欢背后,是巨大的风险,Meme币缺乏底层价值支撑,高度依赖“空气币”炒作和“大户拉盘”,历史上,无数Meme币“归零”的案例屡见不鲜:2021年,一种名为“Squid Game”(鱿鱼游戏)的Meme币,在炒作热度达到顶峰后,团队突然跑路,市值单日暴跌99%;2023年,“PEPE币”暴涨后迅速回调,无数追高者被“割韭菜”。
正如一位资深加密货币投资者所言:“Meme币是加密世界最纯粹的‘投机游戏’,你可以把它当成一种娱乐,但绝不能当成‘投资’。”对于普通用户而言,面对Meme币的“财富神话”,保持清醒的认知至关重要——当“梗”的热度褪去,留下的可能只有一地鸡毛。
Meme币的中文名,是时代的文化注脚
从“梗币”到“土狗币”,Meme币的中文名不仅是翻译的演变,更是互联网文化与大众心理的折射,它承载着年轻人对“草根逆袭”的幻想,对“反权威娱乐”的追求,也暗藏着对“快速暴富”的渴望。
在这个“梗”能换钱的时代,Meme币或许只是个开始,它的中文名,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数字时代文化的碎片化、娱乐化与投机性,而对于每一个参与者而言,如何在狂欢中保持理性,如何在“梗”的浪潮中守住底线,或许是比“财富密码”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