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的浩瀚星海中,以太坊(Ethereum)和以太经典(Ethereum Classic)常常被一同提及,它们之间“本是同根生”的渊源关系,使得许多投资者和爱好者对它们的特性充满好奇,一个核心且关键的区别便在于它们的总量,这一数字的背后,不仅是技术路线的抉择,更承载着社区理念、安全哲学以及对未来价值捕获的不同理解。
同根同源:分叉前的“以太坊”
要理解两者总量的差异,必须回溯到2016年的“DAO事件”,当时,基于以太坊平台的一个去中心化自治组织(The DAO)遭受了价值数千万美元的黑客攻击,当时的主流社区,包括以太坊的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等核心开发者,决定通过一次硬分叉来回滚交易,将被黑客转移的资产归还给原持有者,这次硬分叉产生了两条链:

- 新的、经过回滚的链:继续沿用“以太坊”(Ethereum, ETH)的名称,成为了当前主流的以太坊网络。
- 旧的、未经回滚的链:坚持“代码即法律”(Code is Law)的原则,拒绝修改交易历史,保留了原始的以太坊区块链,并更名为“以太经典”(Ethereum Classic, ETC)。
这次分叉,是两者在理念上的第一次重大分歧,也为后续总量等特性的差异埋下了伏笔。
以太坊(ETH):从无限到通缩的演变
在分叉之初,新的以太坊(ETH)和以太经典(ETC)在总量上并没有立即表现出显著差异,它们都遵循着最初的以太坊设计——没有明确的总量上限,即理论上可以无限增发,这主要是通过工作量证明(PoW)机制下的区块奖励和 uncle 奖励来实现。
以太坊社区并未止步于此,随着网络的发展,无限增发的潜在通胀压力以及对能源消耗的担忧,促使以太坊社区积极探索更可持续的共识机制,这便是“以太坊2.0”(The Merge)的核心目标——从工作量证明(PoW)转向权益证明(PoS)。

2022年9月,“The Merge”成功完成,以太坊正式转向PoS,这一转变带来了总量模型的革命性变化:
- 不再通过挖矿产生新的ETH:PoS机制下,验证者通过质押ETH来获得奖励,而非通过计算竞赛。
- 通缩机制的出现:以太坊2.0引入了EIP-1559协议,该协议会对每笔交易收取基础费用,其中一部分费用会被“销毁”(burn),直接从流通总量中移除,当销毁量超过新发行的质押奖励时,ETH的总量就会呈现通缩状态。
- 理论上的“无限”与实际“通缩”:尽管从协议层面看,ETH没有设定一个固定的总量上限(因为质押奖励仍在持续产生),但EIP-1559的销毁机制使得ETH具备了通缩的潜力,在市场需求旺盛、交易活跃的时期,ETH的总量甚至可能出现净减少。
以太坊(ETH)的总量可以概括为:从无上限的通胀模型,通过向PoS转型和EIP-1559销毁机制,转变为具有通缩倾向的模型,实际总量取决于网络活动与销毁量的动态平衡。
以太经典(ETC):坚守“代码即法律”的无上限总量
与以太坊的演变不同,以太经典(ETC)社区始终坚守分叉时的“代码即法律”原则,拒绝任何形式的中心化干预和交易历史修改,在总量模型上,ETC也延续了以太坊最初的设计:

- 工作量证明(PoW):ETC至今仍采用PoW共识机制,通过挖矿产生新的区块和奖励。
- 无明确总量上限:与以太坊分叉后的最初状态一样,ETC没有预设的总量上限,新的ETC会持续通过挖矿奖励被创造出来。
- 固定的区块奖励与减产机制:尽管总量无上限,但ETC采用了一种可预测的通胀模型,其区块奖励会按照预设的schedule进行减产,ETC在经历了多次减产后,当前的区块奖励已较低,并且未来还会有进一步的减产计划(每500万个区块减半一次),这种减产机制旨在控制长期通胀速度,但并未改变总量无上限的本质。
以太经典(ETC)的总量可以明确为:无明确总量上限,但通过PoW挖矿和预设的区块减产计划来控制增发速度,是一种通缩性通胀模型(即增发速度逐渐降低,但总量理论上无限增长)。
总量差异背后的理念与影响
ETH和ETC在总量上的巨大差异,本质上是两者核心哲学和技术路线的体现:
- 社区理念:以太坊社区更强调网络的演进性、可扩展性和实用性,愿意为了生态的健康发展和技术迭代做出改变(如分叉、转向PoS),而以太经典社区则将“不可篡改性”和“去中心化”置于绝对优先地位,认为区块链一旦部署就不应被人为干预,哪怕面对重大安全事件。
- 经济模型:以太坊通过PoS和EIP-1559构建了一个更环保、且具有通缩潜力的经济模型,旨在长期吸引价值存储和实际应用,其价值捕获能力与网络生态的繁荣深度绑定,以太经典的无限供应模型更接近于一种“数字商品”或“计算资源”的定位,其价值更多地依赖于社区共识、安全性和特定应用场景,长期面临一定的通胀压力。
- 市场定位:ETH作为市值第二大的加密货币,被视为“数字黄金”的有力竞争者,其通缩预期是其价值支撑的重要论据之一,ETC则更像是“原教旨主义”的试验场,吸引了那些极度看重去中心化原则和代码不可篡改性的用户和开发者。
以太坊(ETH)与以太经典(ETC)的总量之谜,是加密货币世界中一次深刻分叉留下的印记,ETH从无限走向通缩的演变,是一部追求技术革新与价值捕获的进化史;而ETC坚守无上限总量的“代码即法律”,则是一部对去中心化原教旨主义的执着宣言。
两者虽源于同一代码,却因理念不同而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对于投资者和用户而言,理解它们在总量上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把握这两个项目各自价值主张和未来潜力的关键,以太坊的通缩模型能否支撑其成为顶级价值存储,以太经典的无限供应如何在去中心化框架下保持吸引力,都将是未来持续关注的焦点,它们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