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的碰撞与融合中,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之一,其对以太坊(Ethereum)的态度演变堪称一个缩影,从早期的质疑与谨慎观望,到如今的积极探索与深度布局,摩根大通与以太坊的关系折射出传统金融巨头对区块链技术认知的深化,以及以太坊自身生态成熟度的提升,本文将梳理摩根大通与以太坊发展的关键阶段,剖析其背后的逻辑与影响。
第一阶段:谨慎观望与底层质疑(2015-2018年)
以太坊于2015年诞生,以“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DApps)”平台为核心愿景,迅速成为加密货币领域的“第二大币种”,在早期,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对加密货币持强烈批判态度,曾称比特币为“骗局”,并警告员工禁止参与交易,这一态度也延伸至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资产,摩根大通对其技术潜力虽有所耳闻,但更关注其价格波动性、监管不确定性以及与现有金融体系的冲突。
此阶段,以太坊生态尚处萌芽期,扩容问题(如TPS低下)、智能合约安全事件频发(如The DAO黑客事件),进一步加剧了传统金融机构的疑虑,摩根大通虽未公开参与以太坊网络,但已开始关注区块链技术的底层逻辑,尤其是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在清算、结算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只是将以太坊与“加密投机”划清界限。

第二阶段:技术探索与概念验证(2019-2020年)
随着以太坊2.0(Eth2.0)路线图的提出(从工作量证明PoW转向权益证明PoS,提升可扩展性和可持续性),以及DeFi(去中心化金融)和NFT(非同质化代币)的初步兴起,摩根大通对以太坊等区块链技术的态度开始从“否定”转向“中性研究”。
2019年,摩根大通推出了基于Quorum(其基于以太坊的企业级区块链平台)的JPM Coin,成为全球首家发行数字货币的大型银行,用于机构客户间的跨境支付和结算,尽管Quorum后来被剥离为独立公司,但这一举措标志着摩根大通开始尝试将以太坊的“企业级”版本融入传统金融场景,同期,摩根大通分析师在报告中多次提及以太坊的技术优势,如智能合约的灵活性、开发者社区的活跃度,认为其可能在“非投机性”领域(如供应链金融、资产 tokenization)具备应用潜力。
此阶段,以太坊生态逐步从“炒作”向“实用”过渡,摩根大通的探索虽未直接涉及以太坊公链,但为其后续深度互动埋下伏笔。

第三阶段:战略拥抱与生态共建(2021年至今)
2021年成为摩根大通与以太坊关系的关键转折点,随着以太坊NFT市场爆发(如CryptoPunks、Bored Ape Yacht Club)、DeFi锁仓量突破千亿美元,以及传统金融机构对Web3的认知升级,摩根大通开始从“技术验证”转向“战略布局”。
跨境支付与稳定币应用:摩根大通宣布将使用以太坊区块链(与Paxos合作发行的USDP稳定币)进行跨境支付测试,旨在提升交易效率、降低成本,其区块链部门负责人Umar Farooq表示,以太坊的“全球可访问性”和“智能合约能力”使其成为跨境支付的理想选择。
机构级服务与托管:2022年,摩根大通旗下的资产管理部门Onyx宣布推出基于以太坊的基金托管服务,支持客户管理DeFi头寸、NFT等数字资产,这被视为传统金融巨头对以太坊生态的“官方认可”,意味着机构资金可以更安全地进入以太坊生态。

以太坊2.0与PoS共识的接纳:2022年以太坊完成“合并”(The Merge),转向PoS共识机制,能源消耗问题大幅缓解,进一步打消了传统金融机构对“环保性”的顾虑,摩根大通分析师在报告中指出,以太坊2.0的升级“显著提升了其作为企业级平台的可行性”,并预测以太坊可能在“资产 tokenization”领域超越其他区块链。
参与生态建设:摩根大通不仅作为“用户”,还开始以“建设者”身份参与以太坊生态,其测试部门与以太坊基金会合作,探索零知识证明(ZK-SNARKs)等隐私技术在企业级应用中的落地;通过投资以太坊生态初创企业(如Layer2扩容解决方案),押注其长期发展。
影响与展望:传统金融与Web3的深度融合
摩根大通对以太坊的态度演变,不仅反映了其自身战略的调整,更预示着传统金融与Web3的融合趋势正在加速,以太坊凭借其庞大的开发者社区、成熟的智能合约生态以及持续的技术迭代(如Layer2扩容、分片技术),正逐渐成为传统金融机构布局区块链的“首选基础设施”。
随着以太坊在监管合规性(如美国SEC对ETH的监管定位)、可扩展性(如以太坊2.0后续升级)和实用性(如企业级DApps落地)等方面的进一步突破,摩根大通等传统金融巨头的参与度将持续提升,这种融合不仅能为以太坊带来主流资金和场景支持,也将推动传统金融体系向更高效、透明、去中心化的方向演进。
从“骗局”到“战略资产”,摩根大通与以太坊的故事,正是传统金融拥抱区块链时代的生动注脚——技术的价值终将在应用中彰显,而开放与协作,将是未来金融生态的核心旋律。

